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十讲宋金谈判 (第2/4页)
铁蹄踏处,尸骨堆山,老百姓伤亡惨重,你不思百姓之冤,而且呢逆天违人,天意民心都不愿意跟金讲和,都不愿决向金称臣,你就非要这么干不可,逆天违人,以事夷狄,咱堂堂华夏民族,向夷狄俯首称臣,这个事绝对不能干,物议汹汹,反对得非常激烈。 金国人之所以改变对宋策略,并且提出与宋议和,就是希望能够用谈判的手段,从南宋政权的手里捞到大笔的钱财,那么金国人会向南宋朝廷索要多少钱呢? 再有一个就是反对给金国钱,当时金国提出来,要宋朝给金岁贡,白银25万两,绸缎25万匹“岁贡银绢50万两匹”宋朝给岁币啊,这个事儿其实是由来已久的,在北宋的时候,宋真宗景德年间,跟辽国澶渊之盟,每年就要给辽白银10万两,绸缎20万匹,后来跟西砟打仗,又要给西夏每年茶叶3万斤,白银7万两,绸缎15万匹,等于当时北宋给辽和西夏每年的岁币是55万,这55万大概相当于北宋两个县一年的总收入,那北宋有多少个县,得有上千个县吧,你拿出两个县的财政收入买一个天下太平,其实在宋朝人看来这是划算的,因为这个钱你不能跟后来说,我们给西方列强给日本的赔款,这不是一个概念,那是给外国,这个呢,辽也好,西夏也好,宋也好,这都是中国,这相当于咱们中国内部的事,我把钱给你,你别来打我,你打我不就为抢点东西吗?我现在给你东西了,你别抢我了,咱别打了,然后别境上开贸易,边境上一开贸易,双方互市,你辽和西夏能给我什么,你也就给我点土特产品,宋朝最想要的是战马,人家两国也不傻,战马属于军用物资,不能资敌,你顶多就是给我土特产品,我给你的东西,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,那都属于工业制成品,那显然我这个东西附加值高,你那个东西附加值低,最后的结果就是每年通过贸易早把这点岁币赚回来了,所以两宋的时候给的岁币,换来跟辽119年相安无事,跟西夏好几十年相安无事,那么这个时候给金的岁币有何不可啊,有皇帝看来,咱们也是50万两匹,买个天下太平,还能收回河南、陕西之地,河南、陕西之地只要咱们苦心经营,十年工夫还挣不回这点银绢吗? 至于给辽的岁币史书上说平等的,双方是平等的,宋朝皇帝很会说,用我的土特产助你的军费,我们这儿土特产是什么呢?是银子是绸缎,你不是每年军费欠缺吗?所以我每年给你点土特产,拿银子拿绸缎助你军费,给西夏的岁币叫赐,因为西夏对宋是称臣的,所以我每年赐给你25万岁币,你是小辈,我每年给你点压岁钱25万,给金的岁币不是赐是贡,是你作为小辈,要给长辈进贡那种感觉,你作为藩邦要给宗主进贡,所以宋朝人可能也不是在50万两匹上多动心思,就是在这个词上我坚决不干,你说要是赐给金50万,这可以,你要说贡,绝对不可以,咱们今天的人看起来觉得古人好像很有意思,怎么着都是给50万,你还在乎一个字吗?要说赐咱少给10万那也成,没有这一说,怎么着都是50万,古人看起来的话,这个关乎国本,面子问题比什么都重要,绝对不能用这个贡字,金国又不可能不让咱们贡,你称臣你必须得贡,所以你又不愿意贡,那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什么呢?宋朝人开始挑理了,50万银绢没有,找不到,民生凋敝,百业困顿,我们不像原来在中原的时候那么富庶了,我们现在国土缩小一半,给辽的白银一年刚给10万两,你狮子大开口一年25万,哪找去,没有,不能给,给了之后咱们国家就完了,你要绸缎25万匹,这个中国古代在宋朝以前丝绸的生产中心是在北方,可能那个时候北方的气候,也比较温暖,中国古代气象学家研究,一千年左右温暖期跟寒冷期一更迭,所以中唐以前,北方的气候比较温暖,适宜蚕虫生长,因此它丝织中心在北方,从安史之乱以后,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,但是过程还没有完成,我们今天一想,说丝绸哪儿的最好?苏杭的丝绸最好,南京,曹雪芹他们家,江宁织造,那儿的丝绸最好,那是明清的时候,丝织业中心才转移到了那里,当时我们在宋朝,宋朝的大臣们说,我们南方不产绸缎,产绸的地方让你们占了,你们又不会纺织,你又跟我们要绸缎,这个绝对不能答应。 宋金议和的前提本应该是平等的,但是金国却以归还失地作为交换条件,提出一、南宋要向金称臣,二、南宋每年要贡给金岁币,不仅如此,金国人甚至还提出了更为无礼的要求,那么金国人的这个无礼要求会是什么呢? 这个时候金国的使臣就已经奉旨南下,南下的这两个金国使臣得意洋洋、傲慢无礼,因为我来到这儿之后,我是奉了我们大金皇帝的命令来诏谕江南,我不是来跟你平等交往的,我是来传诏书的,传圣旨的,而且不把宋朝叫宋朝,而称为江南,我奉皇帝的命令诏谕江南,而且金国使世提出来,宋高宗必须要跪接金国的诏书,我跟宋高宗见面的时候,我们俩不能平等相见,大国这臣当小国之主,我是上邦来使,天朝来使,所以宋高宗必须要跪接金国皇帝的诏书,那这件事更是奇耻大辱,宋朝人更是绝对绝对不能接受,尤其领兵在外的这些大将,跳出来反对,绝对不能干,像韩世忠啊、杨沂中啊,岳飞啊这些领兵的大将,他们的军营里面就是搞万人大签名,大家联名上疏,反对跟金议和,反对向金称臣,军营当中的上疏,一份一份就传到三衙,宋朝实际上最高军事指挥机关,是三衙、殿前司、马军司、步军司,这三衙,三衙的官员拿到了上疏之后,三衙的官员因为他是武将,他也不愿意皇帝那么屈辱,那我们这些武将的脸面往哪儿搁啊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渡阴山”——《出塞?唐?王昌龄》,现在胡马都要渡长江了,你说我们这些武将脸面往哪儿搁啊,所以他们就去找当时主事的相国,就是秦桧,说你看军营当中士兵们都上了万言书了,万人大签名,如果我们强要把这件事压下去的话,那可就不得了,万一士兵哗变了的话,这责任谁来负,而且三衙要把自己的责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