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这一代年轻人_第十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十章 (第1/4页)

    第十章

    韩德光老汉的身世,这几年里是一幕悲剧。

    解放前他是地主的长年帮工,一家几口人,都死在饥寒交迫之中。他仗着自己年轻力壮,在生死线上挣扎。清匪反霸那一年,他豁出命来跟着共产党、解放军和土匪恶霸们斗。土改时,作为韩家寨团转几个乡里头一批积极分子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从那以后,搞互助组、闹合作化、建立人民公社,战胜自然灾害,韩德光都是韩家寨上的领头人。他从一个大字不识的贫苦农民,变成了一个基层党组织的骨干。韩德光处处带头,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。党号召学文化,几十岁的德光大伯,也买来了笔和纸,坚持每天学几个字,能达到看文件、写信、读报的文化水平。党怎么说,他怎么办,决无二心。

    解放二十多年了,他和老伴唐梅莲仍然住在泥墙茅屋里。有人对他说,寨上条件差的人家,也欠着集体的钱,先盖起了半边屋,你也盖一间砖瓦房吧。他摆摆手说,党支部有计划,这几年的砖瓦要支援迁进山来的厂矿,我不能破这个例。公社里有规定,每个大队长一年可以补贴一百个劳动日,大队会计年年给他算上这一千个工分,他年年要会计减掉。

    别以为韩德光家富裕,三个女儿先后出嫁了,儿子在煤矿上干活。子女们知道老两口都在队上干活,也不帮补家里。两个老人,靠工分过日子,还得精打细算,勤俭持家。

    在农村里当干部,总有那么一些人,有意无意地捧着他。来寒衣了,评给他家一件;来棉被了,评给他家一床;过年过节,远亲近邻的,有端rou来的,也有提鸡蛋来的;还有好些,说也说不清的,差不多每一个家庭都有的来往。德光大伯对所有这一切,都一概回绝。他对至亲好友说:“我要不当着大队长,你们送来的东西,我可以收。就因为当着大队长,我不能收你们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他穿一身打着补钉的土布衣裤,在田头干活,到坡上薅土,钻进煤洞拖煤,蹲在窑子里出窑…带头搞生产。他讲求实事求是,既反对虚报浮夸,也反对瞒产私分,第五生产队的会计,就因为弄虚作假,被他撤了职。

    第五生产队是个小寨子,地处那条穿峡过岭的河边,当地人也叫河边生产队。河边生产队只有二十三户人家,有十九户姓姚,家族观念还很强。这个队离韩家寨大队其他寨子都比较远,地势比较低,又是引河水灌的田,水稻产量比其他四个队高。可这个队常常仿着其他四个队报亩产量。姚银章当了三年会计,头年他搞两本账,被韩德光及时阻止,没搞成。第二年他变换花样,分了干谷子,他说分的是湿谷子,每一百斤算七十斤,居然瞒过了人。德光大伯对全大队的产量,心里都有个估量,年终统账时,发现了五队的产量有问题。他到河边生产队去住了几天,经过调查研究,发现了姚银章玩的鬼。他要姚银章在全大队干部会上作检查,到来年发放回销粮时,按五队的实际产量,没有给五队分配回销粮。到了第三年,姚银章不但不改正错误,反而倚仗着他在五队姚姓族中有威信,又搞开了瞒产私分。事情被揭发之后,鉴于姚银章屡教不改的恶劣作风,多次欺上压下,在粮食问题上玩弄阴谋诡计,经韩德光提议,撤了他的会计职务,要他在全大队的群众会上作了几次检查。

    四清运动时,地委的柯书记在韩家寨大队抓工作。广大贫下中农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,决心治山治水,因地制宜,艰苦奋斗,改变山乡面貌。柯书记临走的时候拉着韩德光的手说:

    “德光同志,形势很好啊!你一辈子都在种水稻,一辈子受产量过低的气。看到没有啊,你们这一带高寒山区,主要矛盾是种子,没有适应你们山区的良种,这水稻产量,还是上不去!”

    “我思量这个问题,有好几年了!”韩德光点头说:“解放十几年来,先后从外地引进过十几个良种,可到了我们这儿,这些良种硬是不结谷。”

    柯书记偏着头,凝神思忖了一阵,说:“看来,你们不能尽引人家的良种。要创,要自己培育一种新的良种,毛主席号召我们共产党人积极投入阶级斗争、生产斗争、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。德光同志,在育种这件事情上,你也要带个头啊!”韩德光怔了怔,迟疑不决地摊开手说:“老柯同志,你看,我识字不多,使力气干活还行,闹科学实验,那需要读过厚本本书的人呀…”

    “德光同志,你见困难就止步了吗?”

    地委第一书记直率的批评使得德光大伯发急了:“我啥时候见困难退过步,我…”

    “哈哈哈,我知道,那不是你的脾气。”柯书记朗朗地笑着说:“德光同志,要育出了这样的良种,那就不只是提高韩家寨一个大队的产量,眼光要放得远点。全县有几十万亩这样的水稻田,整个地区有几百万亩。你想想,每亩增产一百斤,几百万亩水田能增产多少粮?怎么样,到这座火焰山上去闯一闯吧?”

    德光大伯给柯书记说得眼睛辉亮起来,他涨红了脸,紧紧地握着柯书记的手说:

    “要得!我挑起这副担子朝前走!”

    从那以后,德光大伯当真搞起水稻良种的试验来了。他召集大队里有经验的五六个老农,成立了一个顾问小组,向他们讨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